最近,黃鶴樓、滕王閣、岳陽樓等“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”傳出計劃集體“打包”申遺的消息引發(fā)各方關注。有關文保專家指出,十大名樓許多都是現(xiàn)代新修的,有好多連文保單位都不是,屬于“假古董”。像武漢黃鶴樓歷史上屢建屢廢,最后一座“清樓”建于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,毀于光緒十年(公元1884年),如今人們看到的黃鶴樓,是上世紀80年代以清同治樓為藍本重建的“新版黃鶴樓”。而滕王閣歷經(jīng)29次重修,現(xiàn)在的滕王閣是1985年依照梁思成所繪的《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》重建而成。
有網(wǎng)友吐槽“歷史名樓”不過是“歷史樓名”,稱“不反感申遺,更多擔心的是申遺漲價的意圖”,反感以次充好的做法,以及申遺炒作背后的功利動機?梢,除文化傳承和保護外,申遺也有個誠信問題,也有個民生問題。如果不顧這些最基本的問題,只考慮給自己貼標簽,贏得知名度,賺取錢財,那么申遺便失去了其本意。
對申遺,還有很多方面值得人們關注,有些方面甚至比申遺是否成功更重要。比如,申遺的決策機制是怎樣的,申遺要花費多少公共財政,涉及哪些賬目明細等等。報道中,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(yè)委員會會長鄒律資表示,當前名樓聯(lián)合申遺,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,因為申遺所需經(jīng)費是個人與協(xié)會無法承受的。申遺需要一筆不小的支出。此外,提出申請后,聯(lián)合國相關機構會派人實地考察,考察的費用誰來支出,支出多少,怎么支出,如何確保接待中的節(jié)儉和廉潔等等問題,公眾也需要知曉。
事實上,如果申遺支出缺乏公開透明,多荒唐的申遺決策都可能發(fā)生。一是因為缺乏監(jiān)督的錢,總會存有諸多個人借以自肥的漏洞;二是賬目缺乏監(jiān)督,項目失敗也就不會受到懲處。既沒有懲罰,又有自肥機會,加上還可以借機漲價,申遺對私利的激勵機制無疑是充足的。所以一些地方巧立名目,以假亂真,想盡一切招數(shù)申遺事出有因,而“假古董”申遺不過是這種逐利沖動的一個版本而已。
報道稱,“現(xiàn)在,有關政府在組建班子申遺上還沒有達成高度統(tǒng)一,目前‘聯(lián)合申遺’工作暫緩,等待名樓所在的各地政府達成共識后,會將工作繼續(xù)推進!闭嫦M@只是個炒作,地方政府并沒有實質參與。不過網(wǎng)友的質疑仍是個提醒,不擇手段和不公開的申遺越來越行不通,申遺必須回歸誠信公開的軌道,才能贏得民意支持。
(李迎春)
潤滑設備 |